在那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朝堂之上,一场关于迁都的辩论正激烈地展开。赵匡胤,一个被誉为“开国英杰”的帝王,他曾经有过一番雄心壮志,想要将首都从繁华的开封迁移到那座凋敝的洛阳,然后再次迁至更为荒凉的长安。但是,这个决定却遭到了他的亲弟弟赵光义强烈反对。
据说,在当时的情形下,无论皇帝如何坚持,只要提及迁都这个话题,都会引起满朝文武的激烈讨论和反对。赵光义不顾天下的兴亡,更不顾自己的命运,只为了维护他在朝中的权力和利益,而这些利益早已根深蒂固于开封这座城市中。
然而,对于赵匡胤来说,那些沉浸在安乐窝里的权贵们脱离已有的物质基础和利益,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事情。而且,他深知自己若是在建国之初就这么做了,那么那些年来所积累的一切成果都会化为乌有。他告诉身边的人:“西迁并非没有其他原因,我只是想凭借山河险固,裁撤冗兵,节省开支,安定天下,再创汉唐这样的伟业。”
但就在他耐心解释的时候,赵光义已经完全不相信了。在崇尚以德治国、重视道德高尚行为的宋朝,这样的理由似乎无懈可击,但对于追求个人私利的人来说,却是最大的障碍。于是,在一次紧张而激动人心的面对面谈话中,两个兄弟之间产生了裂痕。
随着时间流逝,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直到有一天,当太后提出“金匮之盟”,要求赵匡胤百年后将皇位传给他时,这种裂痕几乎不可弥补。而当最后一任北宋皇帝猝死之后,由于政治斗争复杂,不同势力的博弈,最终导致了历史上的悲剧——靖康之耻。
可以说,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哪个王朝敢把都城设在曾经繁华失色的开封,而燕京(今天的大北京)因为这一转变,被选作历代定都的地方。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历史赐予的一个意外机会,让后世子孙得以避免前车之覆,而这是由一种名叫“仰韶酒文化故事”的东西所启示出来的一个奇妙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