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代十国至北宋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多个政权都选择定都于开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北宋。开封地处中原核心区域,水路交通极为便利,因此定都开封可以占尽天下漕运之大利。全国的货物都可通过水路或陆路汇集于此,经过交易互通有无,再通输送到全国各地。北宋经济繁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开封这个中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定都开封的优点虽然很明显,但缺点也同样致命。开封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只有黄河作天然屏障。一旦黄河被敌军突破,那么开封城就很容易受到包围而陷入绝境。要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办法是在开封周围屯驻重兵,以人海战术让任何来犯之敌都不敢轻易进攻。不过,这样一来又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常年供养一支庞大的军队,对国家财政造成极其沉重负担。
赵光义为什么要强烈反对迁都呢?这和他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在北宋建立后,他被授予要职,每次皇帝离开京师,都会安排他留守。他在留守期间经营势力日渐盘根错节,即使皇帝去世,他也有可能得到皇位。但如果迁都的话,他所依仗的情报网络将失效,而他想要得到皇位,就得凭本事说话了。
然而,在历史上并没有提及赵光义反对迁都是因为个人利益的问题,而是更多的是基于“在德不在险”的理念。当时很多人认为只要掌握了德治,就能够治理好天下,不需要过分担心外患。而且,从实际情况看,当时中国内部比较稳定,没有太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即使是在缺乏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秩序与安宁。
但是,从历史发展看,由于缺乏有效防御措施以及长期积累的大量冗兵问题,最终导致了北宋灭亡的事实。这表明,“德治”无法完全取代“险”,尤其是在面临外部威胁的时候,更需要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和策略。此外,这种观念忽视了科技、武器等因素对于战争结果影响巨大的变化,也忽视了中央集权政治下的国家安全需求。如果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赵光义作为一个人来说,其行为更多体现出一种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利用手中的力量维护自己地位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单纯基于“德治”的观念进行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光义坚决反对迁都是非常合乎逻辑的一个决定,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的未来和权力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