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代十国至北宋的二百多年历史里,开封曾经是多个政权的都城,其中最著名的是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北宋。开封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控制全国漕运,促进了经济繁荣。然而,这座城市地处平原,没有天然屏障,一旦被敌军突破,便容易陷入绝境。
北宋为什么选择定都在开封?这与前两任皇帝有关。最初因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都定都于此,所以发展成为了中原地区最为发达的地方。而当时北宋主要任务是开疆拓土,而不是如何保护自己,因此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为此提供了便利。
公元976年,北宋完成对中国南方的统一,此时剩下的敌人只有奄奄一息的北汉和强大的辽国。这一年,宋太祖赵匡胤第一次提出了迁都想法,他计划先将都城从开封迁到洛阳,再决定是否迁至长安。然而,这个想法遭到了赵光义(后来的第二任皇帝)的强烈反对。
赵光义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在开封经营十几年的势力日渐盘根错节,对他的个人利益构成了威胁。如果他能得到皇位,那么这些势力就是他最大的本钱。他用“在德不在险”来冠冕堂皇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但实际上这是利用自己的力量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当年末,太祖突然暴毙,赵光义继位称帝,是为宋太宗。
之后没有再提及迁都是由于其儿子赵恒继承皇位(即真宗),并且随着战争爆发,他们签订了澶渊之盟,使得他们更加没有迁都会power. 从历史事件看来,北宋定都开封确实是一大败笔,因为它导致了深陷冗兵问题无法自拔,最终导致靖康之变和国家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