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词坛上,朱彝尊以其卓越的学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他的字号锡鬯、竹垞,以及晚年的号小长芦钓鱼师和金风亭长,都反映出他对传统文化与个人修养的重视。在康熙十八年,他凭借着布衣之身获得了翰林院检讨一职,并参与了《明史》的编纂工作。
朱彝尊不仅擅长文学创作,还精通考据学,他撰写了一部名为《食宪鸿秘》的医书,这是一部关于食物本草的重要著作。他的诗歌作品也颇受推崇,与王士性并称南北齐名。他是清初词派的一位开创者,被认为是浙派(又称“浙西派”)代表人物之一,与陈维崧所代表的阳羡派共同在词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经过8年的努力,朱彝尊于1678年辑成了《词综》这部重要选集。这部选集收录了唐、五代、宋、金、元时期的大量优秀词作,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并附有作者小传及其他宋元人对这些作品的评论。朱彝尊认为佳句应“醇雅”,避免使用过多“硬语”、“新腔”。
他奉姜夔和张炎为正宗,并强调:“词虽小技……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辞愈微,而其旨益远。”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语言艺术追求内涵与外貌相结合的心得。然而,这种论调也影响到了他的同辈们,对他们而言,有些寄托兴亡的情感表达似乎过分沉郁。
朱彝尊还提出了对于诗与词区别的见解,他认为韩愈的话,“欢愉之言难工,愁苦之言易好”,只适用于诗,而对于词来说,大都欢乐之辞工整十九,而悲苦之辞才十一。这一观点对当时浙派以及自己的作品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一些人的作品偏向轻松活泼而失去了深刻情感表达。
至今,我们仍然可以欣赏到朱彝尊留下的4种 诗文集,每种共计7卷500余首,其中包括《江湖载酒集》、《静志居琴趣》、《茶烟阁体物集》和《蕃锦集》,这些作品都收纳在他的代表性著作中——《曝书亭集》里。此外,他还有80卷日记式散文汇编《日下旧闻》,300卷考证著述《经义考》,以及100卷选录明代诗歌总结版权籍中的选本—— 《明诗综》,36卷增补后的古典文学总结—— 《词综》等珍贵文献遗产,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