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新星。字伯玉,生于梓州射洪(今四川)。曾任右拾遗,因而后世称他为陈拾遗。他的诗风格坚毅深远,有《陈伯玉集》流传至今。年轻时家庭富裕,他慷慨善良、任侠不羁。在成年后,他发愤学习,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家大事。
24岁中进士,为麟台正字,一直升迁到右拾遗。他敢于直言敢谏,不畏强权。在武则天统治下,他多次上书反对酷吏的滥杀和侵扰百姓,并力主与民休息。然而,他的言论往往不被采纳,更有时因“逆党”而遭受株连,被迫下狱。
在垂拱二年跟随乔知之军队出征西北,在万岁通天元年参与平叛,与建安王武攸宜一同征讨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在圣历元年解官回乡,不久父逝去,但段简却罗织罪名,将其陷害致死。
晚年的陈子昂留下的作品,如《晚次乐乡县》,表达了他对故乡情感的怀念和对当代政治现实的批判。他继承了四杰们反对齐梁诗风的精神,对初唐宫廷诗人提出了革新的号召,以“兴寄”、“风骨”为核心,倡导内容上的真正革新。
他的边塞诗如《朝入云中郡》、《朔风吹海树》,展示了他对于边塞将士艰苦生活和国家危机的深切关注。而在讽刺方面,《圣人不利己》、《贵人难得意》等篇章,用尖锐的话语抨击了武后的佞佛行为和对臣子的无常态度。
同时,这位文学家也以《兰若生春夏》等作品展现了一种感伤的情绪,这些作品通过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世界中的苦闷与理想主义。此外,《登幽州台歌》则是他最著名的一首律诗,其豪放奔放的情调影响深远,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之一。
总体来说,陈子昂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坚定理想的人物,他在文学创作及政治活动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改革意识,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