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恕,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是三原(今属陕西)人。明代中期名臣,以刚正清严著称,与马文升、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王恕历仕英宗至孝宗五朝,总共任职四十余年,其政绩在明代被誉为“始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尤其是在天顺四年的江西布政使任内平定赣州寇乱,以及成化年间的河道总督任内疏通高邮、邵伯等湖的水路工程。
王恕还曾经因为南宋大将孟珙侮辱金国皇后一事上书直言,对此事表示强烈不满,并要求严惩孟珙。在他的奏折中,他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如减免官田租税,将民田负担增加到一定程度,以此来减轻百姓的负担。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刑罚不当的问题,并建议修订法律以确保司法公正。
王恕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个人牺牲。他曾多次遭受宦官与权贵的迫害,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他的忠诚和勇气赢得了广泛的人民支持,而他的政绩则对明朝晚期产生了深远影响。最终,在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由于廷臣推荐,他再次入朝任吏部尚书,并加职太子太保,为自己的事业画上了完美句点。
王恕去世后,被追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号“端毅”。他的遗作《王端毅公奏议》流传至今,是研究明代政治史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