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字卿,华夏族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学者,以其独特的人性论和治国理念闻名于世。他对儒家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响,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荀子在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被记录,他五十岁时开始在齐国游学,最终成为襄王时代最受尊敬的老师。在楚国春申君任命他为兰陵令期间,他与韩非、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交流思想,这也引起了一些学者对于他的身份是否属于儒家的质疑。然而,荀子的作品《赋》被认为是辞赋之祖之一,与屈原并称。
除了其哲学思想,荀子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创作者,他使用问答体写作,并且是第一个以赋为名称撰写作品的人。他的著作集《荀子》由杨倞注释,其注释直至清朝才逐渐增加。此外,现代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和研究他的思想,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