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刘醒民如同忘了开启画布只为周总理绘制一幅空白画像

0

在沂水县的1932年春夜,一个名字被刻在了历史的画布上——刘醒民。他的故事,就像一幅未曾完成的绘画,只因为周总理而停下笔尖。在那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年代,他用镜头捕捉了一段段真实无比的历史。

1948年的春天,刘醒民作为“小八路”,加入了鲁中军区宣传队。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将要成为记录抗日战争史诗的一部分。他和美术组一起学习制作抗战宣传画,“抗战到底”、“日本帝国主义”的大字标语就在他们的手中诞生。

随着时间流转,1949年夏天,刘醒民参加了南下随营干部学校,一路追随刘邓大军,从山东聊城到河南省洛阳,最终来到了郑州。这里,是他第一次拿起照相机的地方,那个偶然,却成为了他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解放郑州后,他创作了一套十五尺长的连环漫画,以“缴枪不杀”为主题,这样的作品悬挂在市中心的大街上,无数人驻足观赏。然而,这只是序曲,而主旋律尚待继续演奏。

那一年冬天,当摄影组长袁克忠提出:“摄影比画画快多了……能留下一幅幅生动真实的图像!” 刘醒民心动了。他没有请示,也没有得到批准,但决定改变自己的职业道路。背着包,他悄无声息地加入摄影组,从此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直到南京解放后,在一次大会上,刘醒民遇见陈裴琴部长,用照片记录军史、历史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那时候,没有责怪,只有鼓励和信任,让他知道自己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是值得纪念的一步棋。

从那里开始,一系列珍贵瞬间被捕捉住:二野进军江岸、四十七师战斗中的光景,每一帧都是对历史记忆的一次致敬。而这些照片,不仅保存下来,更成为了激发士气、活跃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50年的初夏,当西南军区成立,并创办《西南画报》的时候,刘醒民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人物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对于那些无法言说的瞬间,用镜头诉说更胜过语言。他学会了如何让每一张照片都蕴含深远意义,让它们超越时代,与我们共鸣永恒。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