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独生子朱允炆即位,是为洪武帝,登基后实施严苛的法治和土地改革,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然而,他在晚年对宦官和外戚进行大规模清洗,这些措施虽然打击了异己,但也导致了中央集权过度强化,使得地方势力的发展受阻。
洪武帝去世后,其孙朱祁镇继承皇位,是为宣德帝。在宣德时期,政府开始推行“宁教人食肉而不吃蔬菜”的政策来稳定粮价,并且提倡儒学,对文人予以重用。但是,由于宣德帝性格懦弱,不擅长处理政治事务,因此朝政渐渐由宦官和外戚掌控。
宣德帝去世后,其侄子朱祁钰即位,是为英宗。在英宗的统治中,出现了一系列反腐败运动,如整顿吏治、打击贪污等,但同时也因为他的专制和残暴行为引起了贵族和士绔子的不满,最终被迫退居庙宇,被其弟朱祁镇(景泰帝)取代。
景泰四年(1453),景泰帝逝世,无嗣,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应由正室所生的儿子接班。然而,此时已经有多个皇室成员各自拥有一定的势力,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最终景泰皇后的儿子成化三年(1467)被立为天子,即成化帝。
成化二十六年(1490),成化帝去世,没有亲生儿子,他的弟弟阿思哈出于家族利益,将自己的养女封给太监郑瑾做妻,并将她生的儿子立为储君,即穆宗。这一决策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因为这违背了明朝传统的嫡长制,同时,也加剧了宫廷内外矛盾,为未来的动荡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