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县城,隋炀帝的九龙城,地势险峻,防御严密。手持黄金戟的隋炀帝,面无表情地缓缓踱步。一面白色的大旗在他背后高高飘扬,纹着“天下为公”五个大字。
随着隋炀帝的脚步,左右侍卫纷纷退避。屯兵太原的将领蔡御符一脸紧张地跪在地上:“陛下,地方百姓千里迢迢上京奏事,求阁下留心民情,勿负人民苦心。还有各地的产业和军粮,需要进行统一管理。”
“统一管理?”隋炀帝抬起头,浅浅一笑,“御符,你带领的河南刺史已经证明了辖区的地方自治只会导致乱象。我希望看到的是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才能推行中央集权。”
蔡御符低下头:“小臣理解。”他苦涩地想着,最好别让百姓知道皇帝为了统一所作的决定,否则民心就很难安宁。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中集中国家力量的典型之一,隋朝政治制度与变革,让这个庞大的帝国得以维持。
隋朝初年,隋文帝为了确立中央集权,开始开展行政区划重组。河南、山南、山北、会稽、江都、京兆、少陵、广州、交州等九个都督府开始于隋文帝时期一一设置。后来隋炀帝继位,更是规定诸州县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立机构、设立长官。尤其是制定了吏治法和其配套的施行法,《隋书》记载:“施行法取法条之下,经本县县正呈奏,由州里知州转奏直达京畿机务处,照法人及材极深者,可考官一级,如草率杂陈不可一览,处罚致贬者极多。”
据比较文学学者分析,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独特性。政治制度的变革没有中断,历代政权无不通过施政举措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二者关系的摆盪才能矛盾得到最终解决。
为促进中央集权,隋炀帝在政治制度上不断改革,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的改革上,提出了大量新政,如“科举选诏制”和“察举法”等,推进了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并规定科举及格者为官只能充当省、州以下长官,副职或个别特殊职务。这样就达到了隋朝政府“举贤能,用之存国”的深刻寓意。因此,朝野上下约定俗成,凡是有才之士,他们为国家立过功劳,即使出路不通,也会被认为是忠臣良将。从而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以科举为选拔官员方式的封建王朝。一个下属科举制度的中央集权,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局面。
正是由于隋朝的政治制度变革,才让当时封建社会的权力集中得以维持至少几百年。不过,在统一管理和权贵格局双重博弈中,也逐渐埋下了社会动乱的隐患。
历史也如此地经久不息,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而在于奉献和担当,隋朝为了完成集中国力化、封建意识统一和科举选拔官员,付出了巨大代价。 政治制度的变革,渗透到了整个隋朝社会生活中,改变了文化与历史的方向。
像是东汉文学家荀子曾经说过的:“在不同的制度之内,皆可获得到自身的利益。中唐的唐朝治理的好,是为大战与大经济建设的好。所以文化与历史的演变其实就是政治制度与变革不断推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