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笔者打出这个题目来的时候,有许多历史爱好者们心里已经乐开了花。 根据《史记》记载,周文王和他的妻子太姒一共生下了十个儿子,他们分别是: 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卫康叔封、十子聃季载。 霍,要照这么看,好像只有周武王姬发是亲生的。 当时正好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最关键的时刻,难道除了姬发之外,其他九个人都不是亲生的吗? 当然不是! 虽然在那个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年代想生十个孩子不容易,但是这十个孩子可能不全是太姒所生,但绝对都是姬昌的种儿。 以上对于这十个人的介绍中,全都是世人对他们的尊号,或者说是尊称。 就好像姜太公他老人家一样,姜太公叫“吕尚”,或者“姜尚”,“太公”是他的官职。 世人为了尊敬他,所以称他为“姜太公”。 西周时期,盛行分封制,许多王子皇孙被分封出去之后,就以自己的封地作为“尊号”。 这也是非常常见的一件事情。 比如说战国时期最有名的变法强者——商鞅。 商鞅他老人家原本出身于卫国,是个没落贵族,据说还是国君的孩子,只不过因为母亲身份低微,所以商鞅也不怎么受待见。 这里,大家具体参考现在的一些“私生子”们。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对商鞅很是同情,还特地称呼他为“公孙鞅”。 PS:按照礼乐制度规定,国君之子(妻子、妾室所生)称为“公子”,正妻所生的嫡长子被称为“太子”。 除了这些人之外,只要是国君的后代,就可以称为“公孙”。 春秋时期,随着各国宗室繁衍出来的后来越来越多,大家基本上都已经区分不出来了。 只要是沾亲带故,甚至是自称“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被叫做“公孙”。 后来公孙鞅被封到了商地,这才有了“商鞅”的称呼。 姬昌的十个儿子也是如此,他们真正的名字是: 长子姬考,次子姬发,三子姬鲜,四子姬旦,五子姬度,六子姬振铎,七子姬武,八子姬处,九子姬封,十子姬载。 虽然他们的名字看起来都挺奇怪的,但背后可都是有学问的。 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存在的,并不是融合在一起的。 正所谓“姓别婚姻,氏别贵贱”。 “姓”表示母系社会的血脉,也就是你的母亲是谁;“氏”则是父系社会的产物,表明你的父亲。 由于周礼的规定,分封制社会形成了严格的“长幼尊卑”顺序。 长子一脉,次子一脉,以及三子一脉都是要区分开的。 其中如果有人混的比较好,还可以获得专属于自己的“氏”。 当然,那些不学无术的们也可以在家“啃老”,选择“有名无氏”。 现代人最大的误区就是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名叫政,相比于嬴政,他老人家肯定更希望别人叫他赵政。 因为赵氏代表他自己也是个有“氏”的人,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要是当时有人叫他嬴政,估计他都想拿出刀来砍了那个人。 ps:现在电视剧中许多人称呼他为“嬴政”,简直就是个笑话。 还有后来著名的兵家鼻祖——孙膑。 其实他老人家叫孙伯灵,“膑”是膝盖骨的意思。 叫他“孙膑”和叫他“孙断腿”也没啥区别。 说完这些之后,我们再来聊一聊“伯邑考”。 “伯”是“老大”的意思,一般是在家中排行第一的人;“邑”是城池、城邑的意思,代表“封地”。 “考”是对死去父亲的尊称,也可以代指逝去的长辈。 解释完这三个字之后,大家应该明白了“伯邑考”绝对不是对一个“正常人”的称呼。 “姬考”去世比较早,但道德威望很高,而且他的旁系后人都很敬仰他,所以把他称为“考”也是情有可原。 但大家注意“伯邑考”这个名称是他死后,大家称呼他时的代称,可不是他生前的名字。 现在许多拍电视剧的导演们只为收视率,而不关心历史,所以闹出了许多笑话。 那些朝廷亲亲大臣们谈论什么太宗皇帝、汉武帝怎么怎么样,都是“未卜先知”的说法。 哪怕近代非常优秀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也不能免俗。 电视剧里孝庄太后自称“我孝庄……”,简直就让人没眼看。 要知道“孝庄”可是她死后,朝廷给她的追封,是一个尊号。 孝庄的名字是“大玉儿”,她本人还活着的时候,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孝庄这个称呼的。 而电视剧《封神传奇》中,周文王称呼自己还在世的儿子为“伯邑考”也让人有些贻笑大方。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