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常任侠又将如何

0

常任侠:追寻历史的使命者

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存在着一位名叫常任侠的人物,他是一位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研究专家兼诗人,是中国艺术史学会创办人之一。他的生命就像一部历史剧,翻开了中国与世界文艺交流的新篇章。

1922年,一位年轻的学生踏入南京美术专门学校的大门,那就是常任侠。他在那里学习和探索,不仅掌握了古代文学知识,还涉猎印度、日本文学,为将来他在东方文化领域的深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大学期间,他加入北伐学生军,与时俱进地体现出一种对时代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1931年,常任侠毕业留校担任教职,这是他步入学术殿堂的一大转折点。随后,他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深造,在那里他遇到了更多关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奥秘,并在上野帝国学士院做了一场关于汉学报告。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视野,也为他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国后,常任侠继续在中央大学教授工作,同时也参与抗日宣传工作。他曾是茅盾、廖沫沙等人的助手,为《抗战日报》编写副刊,从事过教育行政工作,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在重庆期间,他还曾担任中英庚款董事会艺术考古员,并编辑《学术杂志》,展现出了其多方面的才华和贡献。

1943年到1945年的岁月里,常任侠先后担任昆明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教授,以及印度国际大学讲师,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将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地相结合,以更宏大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人类文明发展史。此外,他还应周恩来的邀请回到国内,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由于国家政策变化及个人健康原因,常 任侠虽然减少了一些公开活动,但仍然保持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个跨越几代人的知识分子,其对中华民族宝贵财富进行整理、传承乃至创新的事业至今依旧被人们所铭记。

通过对他的生平简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历史大潮中还是个人生活的小确幸,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能补拙”、“俭可养廉”的品质。在病榻上的最后岁月里,即便身心交瘁,也未能抑制住那股想要为人民服务的心愿,“愿身作茧永抽丝”,这是他生命最真挚的情怀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种精神境界。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