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汉十一年春,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威名赫赫的大将韩信在长乐宫被斩。罪名是谋反。之前,他就因为这个被夺爵削封,从统辖两淮一带八十八城的楚王贬为不过拥有几千个农户的淮阴侯。时在汉六年十月。不过,前一次谋反虚实难辨,这一次却是板上钉钉,证据确凿。
当时汉高祖刘邦正带领大军忙于平定钜鹿太守陈豨的反叛,朝内空虚。韩信见时机来到,暗中给陈豨送信,打算里应外合,一举颠覆刘氏王朝。然而,这次行动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无从知晓,如果那时候他能够顺利实现计划,又会有怎样的结果。
二
在人生最后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想到蒯通,那是最自然不过的反应。当初若是听了蒯通的话,以他的实力,也许头颅落地的是现在发号施令的人了。但即便如此,他也无法接受的是建立了盖世功勋的大丈夫竟然要死在一位女子之手。这更让他恨如云山千叠。不过,在这样关乎自己九族安危的大事上,没有严格作好保密工作,最终成为了他的致命弱点。
三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记述虽然没有做到真正“不彰美,不隐恶”,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他用浓墨重彩写了韩信武功卓绝,而对于他功成名就直到谋反被杀,则只是泛泛而写,由此不难看出太史公对韩信欣赏之情,或有人言风云年代有事可记,无事则简淡,但这并不代表应该忽视重要人物或事件,只是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需保持客观和深度。
四
在中国历史上的功臣与人主之间,有着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纽带。一方渴望天下已定后能分享荣耀和利益;另一方则担心过分恩赐可能引起权力斗争。而这种矛盾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最终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命运,如同乌鸦飞翔,它们似乎正在书写着某种未解之谜,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又一段令人沉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