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为什么朱允炆像三饷加派一样打不过朱棣

0

明朝末年的三大赋税之争:辽饷、剿饷与练饷的斗争史

在那段被历史尘封的岁月里,明朝正值其暮年时分,一场关于三种赋税——辽饷、剿饷和练饷——的激烈争论正在上演。这些赋税的加派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为明朝灭亡埋下了隐患。

辽饷,又称新饷,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为了应对辽东军事需要而设立的一项额外征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额外征收不断增加,最终达到崇祯四年的每亩土地加征银一分二厘,总共得银六百六十万两,再加上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得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此外,还有兵部尚书杨嗣昌提议增兵十二万,加征“剿饷”,总数达到了两百八十万两直到崇祯十三年停止。而崇祯十一年清兵入侵内地打草谷及屠城后,杨嗣昌又提出征派“练饷”七百三十万两。

这场所谓的“三重加派”,使得民众负担越来越重,他们深受压迫。户部尚书毕自严等人曾经奏疏说:“今日而思开节之法,诚难言之……为今日之计,求其积少成多、众擎易举,无逾加派一策。”御史郝晋言也痛斥此次加派:“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但此举却没有给予民众任何缓解,只是进一步恶化了社会矛盾,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在清朝建立之后,大臣多尔衮决定蠲免这三个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但即便如此,这些政策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因为清初财政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并且继续有地方官员私自另行科罚,从未真正放宽。这场关于赋税和财政管理的大戏,不仅展示了一个帝国走向崩溃的过程,也揭示了当时政府对民生的冷漠态度。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