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交流,关注公众号:稀饭资料库。我们是知识搬运工,我们会一如既往的推出优质视频课程。知识进阶,各类学习课程应有尽有! 1682年,姚启圣收复,忐忑进京面见康熙。他知道此次前去必死无疑,但一直痛恨他的康熙却并未杀他,这是为何? 清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郑成功率军东渡海峡,翌年便打败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地界的驻兵,成功收复了,与此同时也正式开启了郑氏一族在的统治。 众所周知的是收复、推进发展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其实郑成功更是一位“反清复明”的抗清名将,而则是最后的根据地。 可惜郑成功并不长寿,在清康熙元年(1662年),也就是收复后不久,便暴病身亡,享年38岁。 在郑成功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郑经在金门发动军事,从自己的叔叔手中夺回了对的控制权。 郑经却远不如郑成功的勇谋。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家施琅曾这样评价郑经这个人:贼兵不满数万,战船不过数百,锦(郑经)智勇俱无。 虽然郑经在父辈的基础上,适当延续了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但是郑经没有才能,在他手里也成了烧火棍。 更尤甚的是,他秉承父愿的“反清复明”流于表面,实际上藏了不小的祸心,对地区发动了长达六年的战争,只可惜六次全部以失败告终。 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郑经在承天府去世,终年40岁;其子郑克塽袭任,接掌。 反观清政府这边,自康熙上位之后,多次劝降地区,但每次都被拒绝,在平定三藩叛乱之后,康熙终于有精力整饬了。 他当即任命姚启圣率军收复地区。 姚启圣是何方人物? 现在我们介绍姚启圣是“清朝康熙年间家、军事家、名臣、名将,收复的决定性人物之一”,这诸多的头衔无一不彰示了姚启圣的厉害之处。 但其实,纵然如此这般厉害,康熙并不喜欢姚启圣这个人的性格。 姚启圣在康熙二年时,科举考试中了乡试的第一名,做了一个知县的小官,但其实在许久之前,他就已经做过官了。 而他做官的原因,实在令人叹服。 姚启圣并非出身名门贵族,但清史稿中记载姚启圣“自小就有豪侠之气”。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姚启圣如寻常百姓一样也踏上了远离家乡的道路,在路过通州时,姚启圣遭受了当地土豪的一番人格侮辱,愤怒的姚启圣转头加入了清兵的队伍。 从基层一路十分有计划有目的性地摸爬滚打,坐上了通州知州的位子;坐稳了位置,第二天姚启圣就找到了当年欺侮过自己的土豪,将其抓捕杖杀。 报了当年的仇,身心舒爽的姚启圣又当即辞官,逍遥自在去了。 自康熙二年,姚启圣开启了“起起落落”的为官之路,简单地概括一下,升官是因为他个人才能出众,贬官则全是因为他自己作的。 比如康熙二年,身为知县的姚启圣上任之后就迅速推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补上了前任知县留下的财政亏空,又比如康熙八年,姚启圣为了当地生计,擅自解除当地海禁,被贬官。 让姚启圣进入康熙眼中的事件是他辅佐康亲王出兵清剿靖南王耿精忠,此后又受康亲王的亲自力荐,姚启圣受到了皇帝康熙的重用,一路升至福建总督。 所以在康熙打算用武力攻下时,姚启圣自是他的第一人选。 不过这一次,姚启圣顺着自己的心意,在问题上提出了与一国之主康熙截然不同的看法:康熙主战,姚启圣则提倡不战。 康熙二十一年,即1682年,时任掌权者郑克塽面对日益凋敝的民生,向清政府表示愿意俯首称臣,每年进贡。 因此姚启圣禀告康熙帝,提议不要发动无谓战争,劳民伤财,还会造成与民众之间的心理隔阂,康熙帝并没有被姚启圣说服。 “郑经屡屡侵犯我大清沿海,六年啊,给我大清造成了如何损失?”康熙帝声声威严,不容抗拒。 “可郑经已死,其子郑克塽有意归顺,这场战争——” “多说无益,我是君,你是臣,不要逾矩。”龙颜大怒,但是眼下出征在即,姚启圣不能死。“下去吧,一战,不许输。” 说实话,就凭当时的清政府与地区的武装力量对比来说,清政府想输更难。 所以姚启圣很快地收复,回京复命的时候,内心忐忑,当初康熙帝对自己的上奏可是十分生气啊……本来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是康熙并没有为难他。 任人唯贤,更何况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康熙明白姚启圣的爱民心思,他又何尝不是,只是他身为一国之君,自然要比一个臣子考虑得更多、更周全;他不能因为一时的心软就为大清皇室留下隐患。 所以必须武力拿下,而姚启圣是他的贤臣、能臣,自然不能杀了。 参考资料: 《清史稿·列传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