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制简介:明朝内阁的特点及成因是什么?
明朝内阁是从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这一制度在明朝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明朝内阁又有哪些特点?其权力如何运行?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明朝内阁的形成时期较长,但始终未能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自永乐开始,每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也不愿意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再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因此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其次,明代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虽然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都是乘机而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宰相。而一般来讲,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再者,明代辅相业绩并不显著,这与入 阁前之资历有关,以及没有从政经验,对民间疾苦不知。此外,由于他们权力不稳定,被司礼监挤着,被皇权压着,即使有抱负也难以施展。这样的体制只能助长皇权,而不可监督、约束皇权。
最后,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而司礼监有批朱權,是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特殊,使得 内 阴不能抗衡,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相维相济,而只能对权力的激烈争夺。在不同的时期,一方面有一些表现,如成化年间由於內閣堅持汪直主持西廠一度被撤;但总体来说,內閣越來越受制於司禮監,這也是為什麼宦官干政最烈的一個原因。
综观,有明一代,內閣對宦官之干政虽亦起過一点制衡作用,但总体来说,其对六部经常互争雄长,无论是哪种形式,都表现在一种矛盾和冲突之中。因此,可以说 明 朝 内 阄 制 的 特 点 和 成 因 是 一种复杂且充满矛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