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历史课本被指丑化朱元璋屡遭日本羞辱但未发兵报复数据分析

0

纵览中国历史,但凡一个大一统王朝初定,总是希望四夷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泱泱天朝大国被小小岛国羞辱,朱元璋恼羞成怒,扬言出兵,要征服日本。

针对朱元璋的开战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针锋相对,以绵里藏针的回信给予了“天朝”面子,但实际却暗藏“奉陪到底”的强硬态度。这封信中不仅展现了日本对于中国挑衅的坚决反抗,还显示出其在面对大规模军事冲突时所表现出的战略眼光和底气。

这背后的原因与两场历史巨变有关。一为南宋灭亡,一为日本抗元。在南宋灭亡前夕,大明成为东亚海上霸主,而在南宋覆灭之后、日本曾举国哀悼以示哀思,这种深厚的情感基础让得到了中国文明的尊重和仰慕。而在蒙古帝国侵略期间,当忽必烈率领的大军两次试图征服日本,却因台风而失败,此事件增强了日人自我保护意识,使其认为自己有能力抵御任何来自大陆的入侵。

尽管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在当时Japanese人的眼里已经失去了正统地位。大明与Japan之间剑拔弩张,即将爆发战争,但最终并未发生。这可能是因为Japan政府判断虽然自身实力不足以与China抗衡,但是可以从更深层次理解China不会轻易进行远征,因为那需要耗费大量资源且难以保证胜利。此外,他们也许预计到,无论如何,都会得到足够大的国际声援,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容忍自己的盟友或伙伴遭受如此侮辱。

此外,由于这些原因,加上Japan政府认为如果直接攻击China会引发更多紧张关系,并影响整个东亚地区稳定的局势,所以选择保持冷静,不同于之前一直以来追求中华文化传播和尊崇的心态转变,他们决定维护自己国家安全,而不是单纯为了某些原则上的理由去挑起战争。

最后,在留给我们看的一系列文献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策略性的妥协—尽管这种妥协似乎是在很大的压力下做出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多数双方都能够避免进一步升级冲突,从而维持了一段相对平稳的地缘政治环境。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