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那些事儿百科徐光启与十字围稻田的故事

0

在清代之前,津南地区的小站稻种植已有其基础。早在宋、辽对峙时期,何承矩提出了在“缘边”(今津南一带)屯田种稻的想法,这一理念得到了宋太宗的赞同,并由何承矩亲自实施。元代,也有人继续沿海口一带屯种。

到了明代,屯田得到更大发展。在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朱棣派功臣亲兵和大量移民到津南开荒种稻。而弘治元年(1488年),丘浚提出华北滨海平原皆可广行水利,将斥卤土化为良田。万历二十五年(1597)春,户部奏请天津巡抚万世德关于开垦天津沿海一带土地的事宜,其中包括将环海荒地进行招垦,让军民人等各自备工本尽力开种,并给予印照,以便后来收税。

随后汪应蛟任天津海防巡抚,在万历二十八年的白塘口和葛沽两处实行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水田2000亩,每亩最高收四五石。此后陆续开发了津南地区各处。

当时采用的是江南围田耕作办法,用“求、仁、诚、足、愚、食、力、古、所、贵”10个字命名,即“十字围”。这类围田的格局是“一面滨河,三面开渠,与河水通”,深度宽度均为1.5丈,四面筑堤以防水涝,有中间沟渠之制,“条分缕析”。

此方法适用于低洼及地表水丰沛地区植稻。清代诗人华长卿有《十字围》诗:“河水澄清红稻肥,田间燕子双双飞。葛沽遥接贺家口,土人相传十字围。”

徐光启因修历书,被朝臣不满,他于万历四十一至天启元年期间先后四次屯田,对开垦工作心得总结于《农政全书》中。他初到津南发现大面积荒废他指出:“近岸可作岸备涝车水备旱者也,一半在内地,可作麦秫亦可,但要筑岸备水耳。”他购置20顷荒 田引入优良稻種,並採用圍界之法防止洪涝,同时利用潮汐灌溉。他还试验了不同方式,如使用粪料和麻糁作为肥料,以及改善土壤结构,使其更加肥沃。

徐光启不仅关注农业技术,还研究改造盐碱土,他分析近海重碱之地初开时不宜立即种植,因为洗去碱性不足,最终成功完成了从江南迁往北方的大规模农业转移项目。

随着战乱不断增加,大量难民向京师流入,而这些难民被安排在京郊进行农耕,他们通过学习新式农艺,如调配养分,使得产量大增。这场运动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粮食资源。此外,此举还帮助许多士绅获得荣誉并提升社会经济水平。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