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人物如杨继盛常被视为典型,他们一方面熟习古代儒家学说,一心报效国家;另一方面,又因过于教条、机械和片面观点而误国。面对复杂问题时,他们的简单化做法虽然出自善意,却往往导致国家错失更好解决问题的机会,给人民带来严重危害。
明朝处理与俺答求贡的前后经过,便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在这段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关于通贡与战争的问题,以及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的首领。他在父兄基业之上东征西讨,战功显赫,最终成为了蒙古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盟主。自元帝北逃以来,明朝与北方蒙古族之间的关系一直不稳定,时而交战、时而和平。此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南北方贸易交流。由于单一原始畜牧业使得蒙古族人民陷入极端困境,再加上生齿日繁用度日增,用度难以支持,使得手工业极不发达。而“必资内地以为用”,即只有依赖汉地物资才能维持生活。
要想得到汉地物资,只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和平方式,即贡市贸易;另一种就是抢掠。在北元瓦解之后,蒙古人早已丧失了进取中原的心思,对汉地唯一期盼就是得到那里的物资。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通贡还是打仗,都只是获取物资的手段,以成本低收获高者为准。
俺答采取了智慧之举——求贡,如果求贡无果,还会选择来抢。这位索多汗控制了蒙古右翼诸部,并多次伸出橄榄枝,但遭到了拒绝。在嘉靖二十年秋(1541),俺答派使者石天爵“款大同塞”,正式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当时边臣们认为同意此请求无损,有益且只要边防不放松即可。但最终这个奏章未能达成,因为它被嘉靖皇帝打回去,让兵部再议,这次兵部则倾向于同意边臣意见。不幸的是,这个决定又被皇帝反悔,大谈“虏多诈,其请贡不可信……唯以大义拒绝之,则彼之奸谋自沮。”结果俺答愤怒,“遂大举内犯”,下石岭关,被迫掠太原杀死总兵丁璋等将领,“边患始棘”。
随着时间推移,每当俺答宣布停战并遣使至大同请求通貺,他都遭遇相同命运,有些使臣刚到便被杀,有些运气好一些但仍无法通过朝廷门槛。这一过程持续发生,在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他率军入寇,大败总兵张达林椿等人,但最终只得撤退。这一次失败让他意识到必须改变策略,所以他开始寻找其他途径获得物资,而不是仅靠战争或通貺。
然而,当他的使者再次抵达北京城下要求开马市时,他却遭到了拒绝。此刻,权力斗争中的奸相严嵩看清形势:“败于边可隐,败于郊不可隐……饱将自去,以坚壁为上策。”于是仇鸾命令远离敌军,将老百姓杀掉冒功,同时联络俺答允许其开马市。不过尽管如此,当熊文灿提出了开放马市计划的时候,不少忠臣,如杨继盛,都强烈反对,并试图阻止这一政策实施。
最终,在隆庆四年(1570)9月的一场桃色事件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当把汉那吉投奔明朝后,她所引起的政治风波成为打开双方沟通渠道的大门。王崇古、方逢時聯名奏请接纳把汉那吉,並借此機會爭取與俺達開啟馬市實現長久和平。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份希望最終化為泡影,因為雙方對於彼此漸漸形成深刻敵意,而戰爭繼續進行近20年直至終於有一天,由一個偶然發生的桃色事件結束,這個故事也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