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国本之争的反复纠缠过程:朝臣拥护太子与后宫干政的矛盾
在明朝,国本之争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数大臣支持皇长子朱常洛。但明神宗不喜欢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却对郑贵妃及其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倾心至深,有意立其为太子,这遭到了大臣和慈圣皇太后的强烈反对。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几年,最终以明仁宗的妥协收尾。
流言传布,说明神宗与郑贵妃曾到大高玄殿祷神盟誓,相约立朱常洵为太子,并将密誓御书封缄在玉匣内,由郑贵妃保管。这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引起重大的危机。大臣们受到流言影响,不断上奏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 子,以破除流言,他们指责后宫干政,矛头直指郑贵妃。
首辅申时行提出了列举前代例证,上疏要求册立皇长子的意见,但被推托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臣们怀疑万历要废长立幼,他们不愿被历史记载为无忠君爱国之人。
当户科给事中姜应麟等人请求册立东宫时,被明神宗激怒,将奏折扔在地上,对宦官说:“册封贵妃,不是为了东宫而设。”沈璟、孙如法也遭受惩罚,但同时明神宗谕旨表述了依照顺序册立储君的大原则。
尽管如此,群臣仍然坚持要求更正此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臣们继续施加压力,最终迫使明神宗同意于万历十九年或十五岁时举行正式动议。此后,一些大臣提出准备工作,但又被推迟。在这期间,大臣们甚至敢于抨击 明神宗隐私,而宦官也不再害怕泄露秘闻。
最终,在大学士王锡爵提出的“三王并封”方案下,该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政治风波。大哗之后,“三王并封”计划未能实施,而各方都因此承受了一定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