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殉制度的复兴,究竟是如何一场风波中被重新点燃的?自汉唐时期废除人殉之俗,明初却又迎来了它的回潮。《沈氏日旦》记载:“嫔御殉葬,夷俗也。”这意味着明朝的人殉制度其实是承袭了元朝遗风。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古老而残酷的习俗为何能在明初得以重演?
有人认为,这与蒙古、契丹、党项、女真等游牧民族强行传统的人殉习惯有关;也有观点认为,这是程朱理学过于强调忠孝节烈所致。理学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圣贤,遵循忠孝节烈的道德规范。在朱元璋等君主面前,他们更像是文官们眼中的仁孝贤君,而那些被指责为残暴者的君主,则未曾实施此种恶行。
细想之下,这种说法颇有道理。朱元璋出身平民,对民生关怀备至,却并未推行人殉。此举似乎与其本人的性格和治国方针并不符。但从他的《祖训》以及他设计的一系列严密制度来看,也可以窥见端倪。朱元璋深知历代王朝兴衰教训,对后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防止乱政出现。
在洪武元年,他即命儒臣修女诫:“治天下者,正家为先。”后妃们应当专注于生育和侍奉皇帝,不参与宫外事务或朝政安排。这也反映了朱元璋对于后妃职责和身份设定的严格规定。他对自己的身后事极力周到,从太子早逝到对年幼继承人的担忧,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是明太祖朱元璋将这一恶制带入了历史舞台。而之后的成祖、仁宗、宣宗等人的葬礼,只不过是在延续“如太祖旧制”的传统罢了。这场关于人生的悲剧故事,便由这样一个意料之外的情景开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