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吴锐乐观豁达,以知足常乐为哲学指导。然而,他并不希望儿子跟自己一样平庸无闻,因此给他取名承恩,字汝忠,这个名字象征着他期望儿子将来能做大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一位流芳百世的忠臣。
少年时期的吴承恩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即使在两三岁时就能够读诗,六岁入私塾学习。老师的教导帮助他迅速进步,他很快就以才华著称,让人们对他刮目相看。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他对“四书五经”失去兴趣,而是迷上了神仙鬼怪、狐妖猴精等奇异故事。
这段时间里,吴承恩最喜欢的小说是《百怪录》和《酉阳杂俎》,这些书中充满了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使他的兴趣转向搜集奇闻轶事,为日后创作《西游记》打下基础。在听闻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时,他沉浸其中几天不愿离开。
成年后的吴承恩虽然与父亲关系紧张,但仍然继承了父亲的经济责任。他20岁结婚,与妻子的感情良好,并且重新学习“四书五经”,最后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生员。这让家人感到欣慰,但他的朋友们考取进士却比不上他的才华,这次失利让他深感落寞。
随后发生了一系列挫折:包括一次科举失败和第二次再次未能考中,以及一次严重病倒。此时,在面对生活困顿和科场挫败之际,吴承恩开始怀疑自己的命运,不再认为功名富贵由自己掌握。但正当他灰心丧气之际,一种坚持生活下去的心态驱使他继续前行。
最终,《西游记》的问世不仅证明了其文学价值,还在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所贡献。而这个过程中的各种挫折也使得吴承恩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封建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从而在志怪小说中表达内心的不满,最终创作出了震撼一代的人文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