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夺门之变”这一事件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后世众多史学家和研究者深入探究。然而,与其他重大政治变动相比,这次“夺门”更为特别,它没有伴随着大规模的流血与冲突,而是以一种相对温和、平静的手段完成了皇位的交接。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那么,“夺门之变”为什么能够如此顺利地取得成功呢?
有人认为朱祁钰德行不配,因此失去了皇帝宝座。这种观点得到了朱祁镇复辟后发布废帝诏书中的支持,该诏书直指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朱祁镇与朱祁钰之间因皇位之争而决裂,他们对对方的指责往往带有目的性和个人恩怨,不足为信。
事实上,导致朱祁钰失去帝位的关键原因,是与皇位继承问题有关。在危急形势下被拥立为帝,不符合礼法。为了使非正常的皇位继承变得合理些,朱祁钰册封了刚满二岁的小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以确保将来权力传给自己的家族。
当北京保卫战胜利后,尽管初期表现出勉强犹豫,但随着获得实际权力后的享受,他决定保持其权力,并要留下自己的子孙在未来掌握王冠。此举严重损害了他的威望,最终却竹篮打水无功。他立储问题上的坚持甚至动用酷刑反对者,使得朝廷内许多臣子的忠心开始动摇。
一些失意的大臣开始秘密谋划取代他,其中主要策划人石亨曾是北京保卫战中的英雄,但因贪婪与另一功臣于谦分道扬镳最终决裂。而于谦受到重用,所以石亨选择铤而走险拥立太上皇复辟,为自己重新开启职业生涯。
司礼监大太监曹吉祥也有类似的野心,而都御史徐有贞因主张南迁冷落,以及杨善则因为从瓦剌迎回太上皇陷入停滞期,一群对现状极度不满的大臣聚集起兵部署了一场颠覆景泰朝政局变化。他们控制京城军队及都察院,使得中央三驾马车几乎完全掌握在阴谋者的手中,在“夺门之变”行动中几乎无需流血即可实现政权更替。
景泰帝费尽心思想把持住天命,却挖坑自毙,最终落得个凄惨结局,让人感叹其愚蠢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