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人们提及宋朝为何在军事上显得疲软,常会引用“重文轻武”四个字。然而,历史并非只有宋朝如此,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明朝,它虽然也极力推崇文化发展,但在军事实力方面,却远比宋朝更加强大。这一切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代皇帝所采取的不同军制。
首先,从皇帝的形象来看,两代对后世留下的印象截然不同。宋朝的皇帝给人以文弱之感,而明代则是相对坚定和强硬。在澶渊之盟之前,即便是战败的情况下,宋真宗依旧不愿亲征,只想迁都避祸。而明代的英宗朱祁镇即便遭遇失败,也表现出了带兵作战的决心,如正德年间,即使受到群臣阻挠,他仍坚持要亲征,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强硬的形象,对后世对明军队形成了积极影响。
其次,在被俘的问题上,虽然两代均有此经历,但情境却迥异。靖康之变中被俘的是两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们整个生涯都未能回到故土,这种情况严重损害了后世对于宋末士兵战斗力的评价。而明英宗朱祁镇尽管也曾被俘,但是在战场上,被抓住,因此相比而言,不那么糟糕。
再者,从各自时代特有的制度来看,尤其是他们建立和运作起来的人治和法治机制。在建国初期,当时杯酒释兵权,使得三帅没有发兵权,而枢密院成为管理机构,与殿前、步、马三都指挥使分开处理。此举旨在限制武将专横,同时防止出现像赵匡胤那样的夺权行为。但这导致战争时期行军打仗缺乏灵活性,因为需要不断向中央请示批准,以防将领专权,每次更换司令官都不利于快速作战。
此外,由于频繁更换将领,将士们不知道自己的领导者擅长哪种战斗方式,而这些领导者也不了解手下士卒勇猛程度,这种隔阂导致整体战斗效率低下。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有许多胜仗,也未能培养出太多名将,让后世认为宋末江山易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量。
最后,还应指出的是文臣地位过高,一方面因为分权问题,使得文官担任重要职务;另一方面,因为决定策略改动的人员往往都是文弱或甚至是宦官,比如范仲淹所说的“儒者自有名教可乐”,显示了当时学术思想对政治决策影响深远。这直接导致了一些关键时候,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问题,如如何抵抗外敌入侵,而更多关注的是是否迁都南京的问题等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尽管两代皆重视文化发展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区别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明 朝与 宋 朝 在 军 制 上 的 不 同 和 他们 对 后 世 印 象 的 影响 是 极 为 深远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