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本之争的复杂历程:朱常洛与朱常洵争夺太子宝座
在明朝,国本之争时刻显现两派斗争,一方支持皇长子朱常洛,另一方拥护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竞逐太子位置。按照传统册立长子的原则,大臣们普遍倾向于拥戴皇长子,但明神宗却偏爱郑贵妃所生的儿子,并有意将其立为太子,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和慈圣皇太后的强烈反对。因此,国本之争持续了十几年,最终以明仁宗的妥协而收场。
据流言称,明神宗曾与郑贵妃在大高玄殿祷神盟誓,承诺要立朱常洵为太子,并将这一誓言密封玉匣内,由郑贵妃保管。这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对国家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朝中大臣受到流言影响,不断提议尽早册立皇长子为太子,以消除流言并破坏后宫干政的说法。在此之前,即万历十四年,有首辅申时行上疏,举例指出英宗二岁、孝宗六岁即被立为皇太子的先例,而要求册立皇长子为太子的请求,被推迟至两三年后再行考虑。
当朱常洛五岁时,他的母亲王恭妃尚未受封,而刚出生的朱常洵就被封为皇贵妃,这引发了一系列疑虑,使得那些怀疑重重的大臣担心万历会废长立幼。他们不愿让历史记载他们无忠君爱国之人,因此坚持要求东宫的建立。
然而,当户科给事中姜应麟等人奏请册立东宫时,他们遭到了明神宗的激怒,将奏折扔在地上,对宦官说“册封贵妃非东宫起见”,并降旨贬姜应麟职务。其他人也相继受到处罚,但同时 明神宗仍然表达了他会依照长幼顺序来决定储君的事宜。
随着时间推移,大臣们继续提出要求,在万历十八年集体请求册立;但每次都被推延到某个特定的年龄或时间点。在这期间,大臣们不断地施加压力,最终导致首辅申时行辞职返家,其名誉扫地。此外,还有礼部尚书洪乃春因为涉及私生活问题而死去,这一切都增加了对明神宗行为的批评声浪。
最后,在万历二十一年的一月二十二日,上疏建议三王并封,其中包括朱常 洛、 休 常 洹 和 休 常 浩 三 子,让他们各自成为王,然后再择善者为储君。但是这一提议引发了新的混乱,因为它似乎质疑了朱常 洛 的合法性作为嫡孙,从而进一步激化了内部矛盾,最终使得三王并封计划告吹。这场关于谁应该继承帝位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政治权力的斗争过程,它最终以一种妥协性的方式结束,但留下了一段深刻且具有影响力的历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