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本之争,历时十几年,始终未有定论。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之间的继承权之争,引发了朝臣的强烈分歧。尽管按照明朝的传统习惯,大臣们倾向于拥戴皇长子,但明神宗对此持怀疑态度,他偏爱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并且有意立其为太子,这一决定遭到了慈圣皇太后和大臣们的坚决反对。
流言四起,一种说法指出神宗与郑贵妃曾在大高玄殿祷神盟誓,相约立朱常洵为太子,并将誓言密封玉匣,由郑贵妃保管。这不仅违背了祖制,也触犯了封建礼制,因此引起了重大的政治危机。朝中大臣受到这些流言影响,上书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消除流言中的误解。
申时行首辅上疏列举先例,如英宗两岁、孝宗六岁被立为太子的情形,再次要求册立皇长子。但是由于明神宗不愿意让自己不喜欢的人生下的儿子登基,他以皇长子的年龄小作为借口推迟了这一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臣们对于这件事情越来越关注,他们担心如果没有行动,将会被历史记载下来,让人认为他们无忠君爱国之心。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官员如姜应麟等人的奏折激烈到极点,被明神宗降职处理,而其他支持者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处罚。
虽然如此,明神宗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对于这场国本之争他表现出了极大的恼火。他开始怠政,更沉迷于宫廷生活中,不再听从大臣们的声音。大臣们不断地上书要求册立皇长子,但最终还是得不到回应。
万历二十一年年正月二十二日,大学士王锡爵提出了一个三王并封之议,即同时封三个儿子的王位,以便之后再选一个善良的人做储君。但是,这一提议却导致更多混乱,因为它暗示朱常洛需要补办手续,从而质疑他的合法性,最终迫使明神宗收回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