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拥护太子,流言传播
在明朝国本之争期间,有两派人士分别支持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位置。按照明朝的传统,长子应为太子,因此大多数官员支持朱常洛。但是明神宗却偏爱郑贵妃,并计划立她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这遭到了许多大臣和慈圣皇太后的强烈反对。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几年,最终以明仁宗妥协收场。
有流言指出,神宗曾到大高玄殿祷神盟誓,与郑贵妃约定要立朱常洵为太子,并将誓言封存玉匣,由郑贵妃保管。这违背了祖制和礼法,对国家产生重大危机。
随着这则流言传开,大臣们受到影响,他们纷纷建议册立皇长子的早日,以破除这些谣言。大臣们提及皇储问题,写信给政府达成百上千,不断地批评后宫干政,将矛头指向郑贵妃。甚至在朱常洵出生前,就有人如首辅申时行,上书提出根据先例,如英宗两岁、孝宗六岁被立为皇太子的例证,要求册立皇长子的身份。此举使得那些不愿让步的人感到不安,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会因为这个决定而被记载进史书,被后世认为无忠君爱国之心。
当王恭妃还未受封,而 郑贵妃即已被尊为“皇贵”,这一切都引起了怀疑,让一些已经疑虑重重的大臣更加坚定他们对此事态度。在册封郑贵妃成为“东宫”时,一些官员如姜应麟、沈璟等人上奏主张册立东宫,但最终遭到了明神宗的激怒,被降职或罚禁。而那些试图劝说神宗改变他的决定的人,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请求被拒绝。
自从册封郑贵菲以来,大臣们几乎一致反对,这让明神宗越来越厌恶临朝听政。他开始沉迷于六宫佳丽之间,而慈圣帝后虽然不再亲自参与政治,但仍然对内廷发生的事情保持关注。一段时间之后,大臣们继续要求册立朱常洛作为继承人,在万历十八年集体上奏并且请辞施加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明神宗只好推迟至万历十九年或十五岁时举行,再次推迟至二十年春季,最终又推迟到八月。在工部张有德提议准备工作的时候,被迫中止,并因此失去了三月俸禄。当首辅申时行以及其他大臣再次表达异议时,他愤怒地辞职回家。
由于宦官对于外界消息变得不再忐忑不安,所以这些私生活放纵的事实不断曝光,加上他偶尔以“头眩”为由缺席早晨 朝见,那些担心他行为的问题的大臣又发起新一轮攻击。面对这些攻击,大部分参与者遭到了辞职或廷杖。礼部尚书洪乃春因涉及私生活问题而死去,其余人们也遭受相同命运。
最后,在万历二十一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当大学士王锡爵密奏意见时,即令每位兄弟皆得尊号王相继赐予,以待未来选择善良者做继承人。不过,此举很快引起公众哗然,因为它暗示将来可能会改变现有的顺序,使得很多人的合法性质化作空谈。这导致许多顾虑增加,其中包括关于如何处理已获得尊号但未经正式宣布的三个孩子,以及谁最适合成为下任君主的问题,从而造成了一片混乱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是哪方面的声音,都无法得到平静解决,而整个国家似乎陷入了一种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