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381年的冬季,明朝军队的进攻席卷了云南,那时,一名年幼的小男孩马三宝,被迫随着明军而来,他的命运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几,马三宝不仅被阉割成太监,还被赐予新名郑和,并升任四品内官监太监。在朱棣看来,郑和这个名字注定要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
朱棣对郑和有着深厚的信任,不仅因为他在靖难之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是为了他的远大志向。1404年,当朱棣决定派遣郑和出海时,他并非单纯为了寻找建文帝,而是要让他肩负起威服四海、胸怀远人的使命。这一举措背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传统,即强盛朝代必然会通过各种手段与外界建立联系,如汉朝开启丝绸之路,唐朝接纳众多留学生等。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但在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却正值内战。当地人误认为郑和为援军而攻击,却因误杀170人引发争议。尽管如此,由于身负秘密使命, Zheng He 决心维持行程稳定,从而化解了这场冲突。
明初以婆罗(今文莱)为界,将东称东洋、西称西洋,因此当时所称南海、西南海,在明眼中则是东洋、西洋。而暹罗湾之海,则被称作涨海。在六次下西洋期间,Zheng He 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及印度地区的友好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支舰队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水上特混舰队之一,而其二十八年的航行中,只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锡兰(今斯里兰卡)的防卫性作战。
Zheng He 的行为体现了一种“以和为贵”的文化理念,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他带来的船队规模庞大,以其高效组织方式,在当时世界甚至超越欧洲国家。在国际学者李约瑟博士看来,“明代海军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超过同时期的大部分欧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