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清漕运秘境大通桥畔的古老码头为什么说明朝这么诡异

0

为什么明朝的北京城设计如此诡异?——揭秘内城东南角楼的历史与文化

在乘坐列车穿梭于北京站时,我们可以从窗外欣赏到那座雄伟的曲尺形箭楼——内城东南角楼。这是北京内外城八个角楼中唯一存留至今的建筑。它曾经是整个城市水系出口,向着宽阔的护城河和通惠河,以及繁忙的东便门漕运码头展望。在一百多年前登上这座角楼,可以看到漕船北上的壮观景象。

说起角楼,人们总会想起故宫城墙上的四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奇特建筑,它们不仅美观而且坚固,是中国古代建筑代表作之一。然而,明清时代的北京内外城还有八座不同风格的角楼,其中尤以紫禁城正面的两个为最大规模。

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角楼或被雷电摧毁,或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只有内城东南角楼幸存下来。它建于明正统四年,由永乐皇帝修筑,并经过多次修缮,如乾隆皇帝对所有京师门樓、城壕、桥闸进行大规模修葺。

现存的小巧箭孔数量最多的是这个独特结构,其内部呈转角房,有两个门, 楠木柱20根,铺设三层,以对应上面三层箭孔。1981~1983年政府重修后恢复了原貌,并开放游览。

大通桥畔曾是明清两代重要漕运码头之一,那里的照片显示了一个北国水乡美丽画卷。如果不是画图中的内城东南角楼和巍峨的北京市墙,我们还以为是在苏州水乡呢。漕运是元、明、清三代最重要官办经济活动,将富庶田赋集中到首都的一种方式。在古代水运是最低成本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

道光五年后部分漕粮折合银两上缴减少运量,而光绪二十六年的机动船和铁路列车完全取代了漕粮运输,因此跨越元、明、清三朝历时五百多年的漕运逐渐淡出历史之幕。而泡子河,一度成为通惠河的一段故道,在现代的地铁建设中被占用,现在已难以回忆当年的美丽景色。但通过珍贵照片我们仍然能够想象当年的场景。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