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年秋,北京死了一个石匠,其丧事风光轰动京师,达官贵人接踵而至。原来该石匠承包皇家工程,死后留巨额家产,无儿女,义孙义婿争执不下各拉拢达官,以助声势前去祭吊的官员可按品级分获500—2000两的酬谢。詹事府詹事陈浩流连忘返在丧家陪吊数天。乾隆帝闻讯大怒痛斥:“身为大臣,而向出身微贱之人俯首跪拜,九卿纵不自爱,其如国体何!”
这只是清代士风下流的一幕。自古以来,中国士大夫注重气节和修养,为人居官推重信义、忠诚、刚直、清廉。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士大夫们越发难以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凛然的气节了。有清一代,大多没有思想,没有节操,为追求荣华富贵,不惜奴颜婢膝。
嘉庆初洪亮吉曾指出“士大夫渐不顾廉耻”,后来龚自珍更明确地将之概括为“士不知耻”。清朝皇帝对此深恶痛绝试图整顿士习提倡忠节希望士大夫能“人各自爱”。但应该指出的是,当时士不知耻的局面恰恰是他们一手造成的甚至可以说某些方面还是他们所希望的。
首先 清朝入主中原使士大夫信仰体系中的一部分与明王朝一同崩溃了尊王攘夷、忠君爱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是鼎革之际 出家君主者得到了荣华富贵 忠君爱国者却颠沛流离死无葬身之地,这颇令士大夫们痛苦和迷惐。
其次 清朝统治者为了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对士大夫的人格进行刻意摧残其手段有二:其一 以清除朋党 立社为借口以等形式 对文人 士 大 夫 大 加 打 压 从 金圣叹 的 “ 哭 庙” 大 案 开始 明史案 南山集案等层出不穷 惩治手段之残酷 打击范围之广 为中国历史之最;
最后 清朝官僚体制必然会造成 士 大 夫 的 无 耻 这一体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 是臣子的赏罚升迁由皇帝决定 下级的大赏罚升迁由上级决定 所以 能否获得皇帝和上司好感就成了能否做好官关键。而皇帝 上司又多刚愎自用 喜谀恶刚 为此 士 大 夫有的 “ 日 旦策马候权者门” 有 的 “ 甘言媚词 作妇 人 之状” 有 的 不顾年事已高 向权臣执门生礼 甚至有人与上司仆役称兄道弟 种种丑态不一而足;二 是雍正以前俸禄极低不足以维持官吏及其家属基本生活 士 大 夫们为谋得一个效益好的工作尽力营私舞弊或许有些人的行为真的很让人啼笑皆非。但总结来说,在那个时代,即便是最优秀的人也难免被这种环境腐蚀,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尊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那时候的情况真是令人扼腕泄愤,也真是让我们后来的人感到深深忌讳。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反映当时社会问题的小小插曲,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但结果往往与预期相去甚远。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原本应该坚守自身信念的人开始放弃了,他们选择了一条更加现实但又充满挑战性的道路——即便这样,他们依旧无法逃脱那种被迫迎合时代潮流的心情。当我们回望过去,看着那些历史人物所遭受的情景,我们仿佛听到了他们内心的声音,那是一种哀伤,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对于美好理想未能实现的心碎。而现在,让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将它们作为警示,用我们的行动去抵抗那些腐败透顶的情绪,让自己成为真正值得敬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