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士不知耻”,原来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历史。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清代士风下流的一幕,以及它背后的深层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那段著名的石匠丧事。乾隆五年秋,一位石匠去世,其丧事引起了京师上下的轰动。达官贵人纷纷前来吊唁,连三朝元老张廷玉都差人送帖。这不仅因为该石匠承包过皇家工程,而且他死后留下巨额家产,无儿女,义孙义婿争执不下各自拉拢达官贵人以助声势。结果,每位出席吊唁的人都能获得500—2000两银子的酬谢,这自然吸引了众多官僚。
詹事府詹事陈浩竟流连忘返,在丧家陪吊数天。乾隆帝闻讯大怒,对此痛斥:“身为大臣,而向出身微贱之人俯首跪拜,九卿纵不自爱,其如国体何!”(《清高宗实录》卷129,乾隆五年十月下)
这只是清代士风下流的一幕。在古代中国,士大夫注重气节和修养,为人居官推重信义、忠诚、刚直、清廉。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士大夫们越发难以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凛然的气节了。
有学者指出,“士大夫渐不顾廉耻”(洪亮吉),甚至明确将其概括为“士不知耻”(龚自珍)。这种现象似乎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他们试图整顿士习,但实际上却是他们一手造成的,并且某些方面也是他们所希望的。
首先,由于鼎革之际尊王攘夷、忠君爱国失去了意义,使得许多士大夫迷惘,不知如何是好;接着,由于统治者刻意摧残独立人格,使得文人的社交圈子被打压至极限,再加上犬马待臣的手法,使得很多官员只求保住自己的位置,不再遵循传统道德标准,这种无耻行为成为常态。
最后,由于清朝官僚体制特点导致了一系列无耻行为,如追逐权力、媚足作婢等,以此换取升迁或好处,这些行为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面貌。
综上所述,“士不知耻”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了一个时代深层次的问题,也预示着封建社会晚期一种道德沦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