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年秋,北京死了一个石匠,其丧事之风光轰动了京师,达官贵人接踵而至,内阁九卿纷纷往吊,连三朝元老张廷玉也差人送帖。原来该石匠生前承包皇家工程,死后留下巨额家产,又无儿女,义孙义婿争执不下,所以各自拉拢达官贵人以助声势。前去祭吊的官员可按品级分获500—2000两的酬谢,因此众官僚自然趋之若鹜。詹事府詹事陈浩竟流连忘返,在丧家陪吊数天。乾隆帝闻讯为之大怒,大骂:“身为大臣,而向出身微贱之人俯首跪拜,你们九卿纵不自爱,那如国体何!”
这只是清代士风下流的一幕。在封建社会晚期,由于经济和政治原因,加上儒家的信仰体系崩溃,这种情况愈发严重。大多数士大夫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为追求荣华富贵,不惜奴颜婢膝。
洪亮吉曾指出“士大夫渐不顾廉耻”,龚自珍更明确地将其概括为“士不知耻”。这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使得他们失去了原有的忠节和修养,他们变得更加贪婪和无耻。
清朝皇帝对此深恶痛绝,但这种状况是他们一手造成的。当时入主中原使得许多传统信仰体系崩溃,对忠君爱国者来说,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颠沛流离,无依无靠。这导致那些未失节者难以保持气节,而已失节者的行为变得更加没有底线。
除了这些,还有另外两个因素加剧了这个问题。一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确立自己的权威,对士大夫进行刻意打压,以各种方式限制他们独立的人格;二是由于低廉的俸禄,使得很多官员不得不通过媚上、谀上的方式来谋取利益,从而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道德底线。
总之,“士不知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选择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普通百姓,而且高级知识分子都难逃被卷入其中的命运。这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段反思,是对我们今天的一种警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精神层面的修养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