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晏子春秋一书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景公曾在牛山上游览时,北望其国城而流泪说:“何必滂沱而去此而死?”艾孔、梁丘据都随之哭泣。只有晏子独自笑着站在旁边。景公擦干泪来到晏子的身边问:“我今日游行,为何悲伤?孔与据都跟随我哭泣,而你却独自笑,是为何呢?”
晏子回答说:“如果让贤者常守国家,那么太公、桓公便能常守;如果让勇者常守,那么庄公、灵公便能常守。因为君主不断更换掌权者,直到现在,这是为何人们对这位君王感到悲伤。不仁之君看到一种情况,而谄媚之臣看到另一种情况,这就是我为什么会独自窃笑的原因。”
这个故事反映了齐景公对于自己所面临的无常命运和短暂存在感的忧虑。他可能并不是真正地为了先辈们的逝世而哭泣,而是更多地思考着自己的死亡和过于频繁的人事变动。
《左传》中有类似的对话发生,其中齐景公询问晏子,如果没有死亡该如何欢乐?晏子回答道:“如果从古至今没有死亡,现在享受的快乐,就是古人享受的一样。但是,对于天下所有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好处可言。”他进一步指出,从爽鸠氏开始居住在那里,一直到太公,每个时代都是通过死去来交接权力,所以即使没有死亡,也不能得到希望中的快乐。
作为国王,大多数人都是贪生怕死,他们求的是永生的药草或不老泉水。而生活困难的人往往并不害怕死亡,因为他们认为生活已经够累了,不如早点解脱。就像有些人盼着退休,有些人则害怕退休,以至于改岁数一样。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描绘了一位不肯退出舞台的人物,他因扮演角色的角色变得疯狂,并且二十年后再次回到舞台上,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过去。这反映了中国女性特有的韧性,即使在努力的时候也能够保持坚持到底,无论结果如何都不愿放弃。
鲁迅也曾经提到过有一种人,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一直缺乏奇迹,在壮年时稍微有点不同,在老年时又变得更加怪异,最终想要占尽少年时光中的道路和空气,但这种做法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
李国文则是在晚年写下的感慨,他认为应该承认自己的年龄,尊重它,以及过去取得的成就。他觉得那些还想继续追求文学创作但已经失去了能力的人,不应该折磨自己也不应该折磨别人才是明智之举。这世界上最难看的情形,便是那些老先生见女士眼神里迸发出邪恶光芒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