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完了,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高启简介
高启(1336-1373),汉族人,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字是季迪,而号为槎轩。他出生在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隐居于吴淞青丘,故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横溢,学问渊博,他精通多门学科尤其擅长于诗歌,与刘基、宋濂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人们将他们比作“唐代四杰”。
高启年轻时就有才华,被认为是天资聪颖的孩子。在他16岁的时候,就因为受到赞赏而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去。后来,他回到了家乡,在一个叫做青丘的地方隐居生活,并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
洪武初年,即1368年,朱元璋征召高启入朝,因为他的才华而受到重用,被授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的职位,并且让他教授诸王,还曾经受命纂修《元史》。不久之后,他又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但由于个人原因拒绝接受这一职位。
然而,由于某些误解和谣言,使得朱元璋对高启产生了怀疑,最终导致了高启的一场悲剧性的结局。在一次宴会上,有人指控魏观有反叛之意,而魏观正好是在修复一座旧宫殿,因此有人怀疑魏观可能是在恢复张士诚的旧迹。这导致了对所有参与此事的人进行审查,其中包括魏观和高启,最终导致二人遭受惨死。
尽管如此,高启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文学遗产。他写过很多诗歌,其中一些作品流传至今,如《凿渠谣》、《忆远曲》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深厚的情感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能力。此外,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文章,比如关于如何处理官府事务的问题,以及一些涉及哲学思想的问题。
总体来说,虽然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段不幸的故事,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他的文学成就中欣赏到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卓越才能,以及他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