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1336-1373),清乾隆、雍正时期的诗人,文学家,以其才华横溢和学问渊博闻名于世。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他在元末隐居吴淞青丘,因而自号青丘子。高启不仅擅长诗歌,更精通史学,被明初尊为“诗文三大家”之一,与刘基、宋濂并称。
生平简介
高启出身富贵家庭,但因早逝的父母,他自幼便承担起了继承家族事业的重任。在这段时间里,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不仅读书过目成诵,而且对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尤其热爱诗歌,对此有着独到见解,与张羽、徐贲等人共同研讨,形成了“北郭十友”的美誉。
仕途经历
元末时期,由于天下大乱,张士诚据吴称王,而饶介守吴中,是当时的一位知府,他闻听高启才名,便多次邀请他入朝,并以待遇之厚召他为幕僚。但高启对官场持有怀疑态度,最终选择离开回到岳父周仲达处隐居生活。
洪武初年,当朱元璋即位后,为彰显自己的功绩而修《元史》,便将高启召入朝廷,让他参与编修工作,并授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职务。此外,还命他教授诸王,并让他继续纂修《元史》。然而,这段时间内,高启表现出的才华与忠心让朱元璋颇为赏识,但也引起了一些猜忌,最终导致他的辞职请求被拒绝。
最后,在魏观知府改建苏州城墙旧址遭受指控之际,尽管是误会,但由于政治原因,加上一系列复杂的情节,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性结局——腰斩身亡。虽然短暂但辉煌的人生留给我们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如《凫藻集》、《扣舷集》等,其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