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力图实现大一统的朝代初期,都总是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便派使者携带国书赴日本,以表达其两个旨意:首先希望他们来朝贡;其次要求他们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这些国书抵达日本后,日本不仅未有来朝贡的回应,还竟然将使者的脑袋砍了下来。这一举动让天下的大明帝国在小小岛国面前遭受羞辱,朱元璋愤怒至极,他扬言要出兵征服日本。
针对朱元璋的战争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理相对,在回信中展现出不卑不亢的情态,同时却暗含着强硬意味。在这封信中,小小的日本敢于杀死大明使臣,这与两场重大历史变故有关——南宋灭亡和日本抗击蒙古。此前,南宋被视为榜样,而当它灭亡时, 日本甚至举国哀悼,这显示了它们对中华文明的情感深厚。
随着元朝建立,由忽必烈开启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最终导致船队遭遇台风而失败,加强了日本人对于战胜中国能力自信。而之后汉人的复归,以及继任者的明王朝在他们眼中的失去正统地位,使得中国自南宋以来已不是他们所崇尚的正源华夏文明。
朱元璋一直轻蔑地看待日本,将其视作“无道民为贼”的笑话。但是,对于他来说,大明已经失去了向往恢复中华大统的地位。大 明与 日本之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然而,当面对朱元璋步步紧逼时,他们依旧坚定立场,不肯退缩。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什么更能支撑起这样的决心呢?追寻历史深处,我们发现:怀良亲王认为,从战略角度看,大明作为力量之一,对外扩张限度甚广,没有征服海上岛国成功过的记录,因此无法保证海上战斗胜利经验。所以,即便承认自己国家还没有足够实力去战胜大 明,但估计到朱元璋不会像蒙古远征军那样做事,所以他的战争威胁不过是空谈而已,因此也只能以牙还牙,说:“放马过来,我不怕你!”果如预料,那些日耳曼们并没有因如此挑衅就轻易行动,而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发展下去,没有真正发生冲突。不知是否因为害怕重蹈覆辙、还是韬光养晦,只有未来才能见分晓。
最后,在留给世人的丹书铁券中,朱 元璋正式规定了“不征之国”这一称呼—既然对方尊称我为“天 朝”,自居为“臣”,那么我也就宽容一些,不再追究那件事了。这似乎是一种高姿态,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我停止攻击,你们也别惹我。大 明时代,无论从力量或气势上看,与 日本虽然存在差距,但两者呈现均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