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力图实现大一统的朝代,其初衷总是希望四方之国都能归顺。明朝也不例外,当朱元璋即位,他立即派遣使臣携带国书前往日本,以表达他的两个意图:首先希望他们能够来朝贡;其次责令他们解决那不断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结果令人沮丧,日本不仅没有如期而至进行朝贡,而是在接收到国书之后竟然砍下了使者的脑袋。这一耻辱深深刺痛了朱元璋的心,他愤怒至极,扬言要出兵去征服日本。
针对朱元璋的开战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回信相应,这封信既不卑也不亢,同时又充满了巧妙的情感表达和强硬的态度。在这封信中,他们虽然给予“天朝”面子,但实际上却暗藏着坚决抵抗的决心。小小的一个岛国敢于冒犯大明,这背后隐藏着两场历史巨变——南宋灭亡以及日本对抗蒙古帝国的事迹。
在南宋时期,大宋被认为是榜样的存在,而当它最终覆灭时,日本举全民进行哀悼,这说明了他们对华夏文明的情感之深厚。当元帝国建立后,即便忽必烈发动海上远征试图征服日本,但由于台风摧毁舰队,最终未能成功。此后,由于抗击元军,使得日本人自信心大增,对中国产生了一种胜利者的自豪感。而百年后的汉人复国成功,不过让这些情感变得遥不可及,因为在新兴的明王朝眼中,他们已经失去了继承中华正统的地位。
对于这一系列事件,朱元璋视为理所当然,无比地鄙视这个国家。他认为他们不过是一个“无道之邦”的笑话。但是,在他看来,比起自己的伟大来说,这个国家只是一群流氓勾当。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是,在朱元璋眼里,那些岛上的领袖们却相信自己有资格继承中华文明的大旗。
尽管如此,当战争似乎触手可及时,却始终没有爆发。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并不止于简单的一纸回函或是一段历史记忆,更可能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和策略考量。怀良亲王可能意识到了中国作为强权,对外扩张能力有限,没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海上征服记录,因此这样的战争威胁不过是空谈。而基于此观点,他可以以牙还牙地回应:“如果你真想打仗,我们也愿意迎战。”
果然,就像怀良亲王所料,如同过去所有未曾尝试过与东亚其他地区展开真正争霸的人类活动一样,那些雄心勃勃、但从未付诸实践的大计划现在显得有些荒谬。不知是否因为害怕那些传说中的“神风”,或者担忧重蹈覆辙,又或许只是为了避免更多冲突,让双方都保持距离?
最后,在留给世人的遗产中,即丹书铁券中,也清晰地规定了、日本为“不征之国”。原来,他从那份来自远方的小小挑衅找到了出口—既然对方尊称我为“天朝”,而自居为我的臣子,我也就宽宏大量,不再追究杀使者的事情。不过,从某种程度上看,此举更像是无奈放弃,而非真诚宽恕—我不打你,你也别惹我。大明时代,无论如何,都呈现出了力量平衡状态,即便力量悬殊,只要气势相持,则已足够显示出双方均势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