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朱元璋屡遭日本羞辱却不敢出兵将其征服历史上元朝重要事件有哪些

0

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审视,任何一位统一大陆的帝王在初登皇位时,都渴望四方归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便派遣使臣携带国书前往日本,传达了两个明确的信息:首先是邀请日本来朝贡;其次是要求解决那些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这些使者抵达日本后,他们遭到了残酷对待——被砍下脑袋。这不仅令天朝的大国蒙羞,还激怒了朱元璋,他宣称要出兵,并计划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开战的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回复了一封信,这封信既不卑也不亢,同时藏着强硬的态度。尽管小小岛国杀死了大明使者的头颅,但他们并未畏惧,因为这与两场历史性的变革有关:南宋灭亡和日本抗击元军。在南宋灭亡前,中国是日本心目中的榜样;而在南宋灭亡时,日本举国素食、哀悼可见其对中华文明的情感深厚。此外,在元朝建立后,当忽必烈发动两次海上侵略时,由于台风导致船队损失,大半江山都被摧毁,使得 日本士气大振,对抗中国也更加自信。

尽管百年之后汉人复兴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已经失去了当地人的尊崇。在朱元璋眼中,、日本不过是个“无道民为贼”的笑柄。但对于怀良亲王而言,他认为自己有资格继承中华文脉。大明与日渐紧张,但面对朱元璋不断逼近,日方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点让他们能够保持镇定,那就是他们相信中国作为一个力量,对外扩张极为有限,没有一次真正征服过海上的岛屿国家,因此缺乏胜利经验。而作为执掌全境的大将军,他们料定朱元璋不会像蒙古远征军那样轻易行动,而他的战争威胁不过是一句空谈,因此,不介意用同样的方式回应:“放马过来,我并不怕你!”果然如此,即便不断冒犯,大明皇帝仍然只是说说而已,从未真的采取行动。

随着时间推移,一直到留给世人的《丹书铁券》中,被规定为“不征之国”,原来他是在从那份应战书中找回了一丝尊严—既然对方称我为“天朝”,自称臣子,我也就宽容一些,不再追究杀害使者的事情。这看似慈悲,其实只是一种无奈—我不要打架,你也不要挑衅。大 明时代,无论双方力量悬殊(大 明显著高于小 日本),但从两岸交锋的心态上看已经呈现平衡状态。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