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季驯(1521年5月28日-1595年5月20日),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明朝中期官员、水利学家。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潘季驯登进士第,曾于江西、广东等地任职,行均平里甲法。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开始,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止,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为明代治河诸臣在官最长者,以功累官至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潘季驯逝世,享壽75岁。
著有《河防一览》《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留余堂集》等。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总结并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刷浑”以保漕运的治运方略,以及发明了“束水冲沙法”。其治黄通运的方略和“筑近堤以束河流,筑遥堤以防溃决”的治河工程思路及其相应的堤防体系和严格的修守制度,对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潘季驯在一生四次治海中,不辞辛劳,上到海南岛下至珠江口,每一次深入工地,“轺车所至,更数千里”,“日与役夫杂处畚锸苇萧间,将风雨裹风露”,对海洋提出了综合管理原则:“通漕于海,则救荒即以救漕。”
他的主要成就包括:
治理黄淮:从嘉靖四十四年的第一次起始,一直到万历十六年的第四次结束,他共计进行了四次的大规模调节工作。
提出综合管理原则:他提出通过整合资源来提高效率,如同时处理洪涝问题。
发展新技术:他发展了一种名为“束水冲沙”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高压喷射技术将泥土冲走。
建设基础设施:他建设了大量用于防洪减灾的手段,如高台船只及其他安全设备。
促进经济增长:他的工程帮助维持了稳定的粮食供应,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尽管受到许多挑战,但潘季驯依然坚持不懈,最终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他的一生是对中华民族宝贵财富——历史记忆的一份巨大的贡献,也是我们今天学习与思考的一个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