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期的大臣。他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进士。朱载垕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内阁首辅。
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主张收回司礼监之权归还内阁,与张居正谋划,但因冯保的谗言,被勒令致仕。万历六年(1578年)卒于家中,其次年的赠复原官,并著有《高文襄公集》。
人物生平:
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籍先祖避元末乱迁至新郑高老庄村。他在科举道路上经过十三年的磨砺,最终考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在政治上的崛起,他曾多次担任重要职务,如翰林编修、翰林侍读等,为太子朱载壡的教育和养育尽心尽力。
重返首辅:
隆庆二年(1568 年),徐阶退休后,隆庆三年(1569 年),张居正与李芳等合谋奏请复起高拱。这一次,他以大学士兼掌吏部重新登台,不顾腊月严寒,一直奔京城,以其深厚的人脉和非凡的政治手腕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政绩斐然:
他在边疆政策方面表现突出,在北方边疆问题上,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防御蒙古入侵,并成功促成与俺答汗签订了互市协议,这一事件被视为明朝与蒙古鞑靼关系的一大转折点。此外,他也对两广、云贵边事进行了有效管理,对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贡献。
然而,由于张居正和冯保的反对,以及其他内部矛盾,加上自身健康状况不佳,最终导致他被迫辞去首辅职位。一生中的最后几十个春秋里,他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理念,无论是在军事还是经济领域,都不断推动着国家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当初那些只求安宁生活的百姓们,也能放下戈矛,拿起锄头耕作,从此基本结束了近二百年的兵戈相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