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季驯(1521年5月28日-1595年5月20日),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明朝中期官员、水利学家。他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总结并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刷浑”以保漕运的治运方略,发明“束水冲沙法”。其治黄通运的方略和“筑近堤以束河流,筑遥堤以防溃决”的治河工程思路及其相应的堤防体系和严格的修守制度,成为其后直至清末治河的主导思想,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潘季驯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1521年5月28日),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初授九江推官,后升御史,外出巡按广东,施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强。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官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从此开始了他的治黄生涯。在隆庆四年的黄泛灾害中,他奉命到邳州、睢宁等地调节洪水,并成功阻止了洪泽湖向南淮区扩散。
万历四年的他再次被起复为总理河道,并负责整顿江西局面。在万历六年的两岸大工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革新性的建设方案,并亲自监督施工,最终使得黄河下游得以数年无恙。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又被多次起复担任相关职务,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还因其忠诚、公正而受到皇帝青睐。在晚年的他,由于健康原因辞去职务,但他的影响力仍然深远,被后人誉为“一介书生”,对抗自然之威,用智慧与勇气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人生篇章。
通过对潘季驯的一生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他凭借坚定的信念与卓越的手腕,为解决当时面临的问题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些努力不仅改善了当时社会经济环境,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