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没有清兵入关,明朝会怎样发展?这是一道充满悬念的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这标志着明朝灭亡。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在得知崇祯帝殉国的消息后,选择了向关外的清军投降。同年四月,李自成率军与吴三桂、满清联军在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展开激战,最终被打败,满清入主中原。
如果没有这一系列事件发生,那么中国将面临一个多势力争夺政权的情况。除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之外,还有明朝留都南京建立的南明政权。这三个势力各有千秋,但从长远来看,每个派系都存在自身的问题和局限性。
李自成虽然一路所向披靡,但他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强,他手下能征善战的人物不多,而且他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大规模武装力量。张献忠虽然拥有几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但他的势力范围太小,不足以对抗其他两个大规模武装力量。此外,他也未能有效地控制自己手下的将领,他们更多是因为个人能力而不是出于对领导者的忠诚而效忠。
至于南明,它作为最为正统的继承者,其实力的表象与实际相去甚远。它拥有一支庞大的百万大军,但是这些士兵并非真正受中央朝廷指挥,而是只听命于自己的上级,因此其实际控制力很弱。此外,这些“百万大军”主要由平民组成,是为了吃饭才加入部队的人,他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意志和纪律,从而导致了他们无法有效地抵御敌人的进攻。
综上所述,即便没有清兵入关,也难以预见哪个势力能够最终统治全中国,更可能出现的是一种类似三国时代那样的分裂格局,其中每个派系互相冲突,没有任何一方能够长久稳定其统治。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将意味着更长时间内的动荡不安和苦难生活,因为即使是在混乱中也有秩序,比起完全无序的情形来说,更容易适应并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