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端午诗词趣闻明朝那些事中的龙舟与粽子

0

端午节的诗词流传千古,绘声绘色地记录了这一时期的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以及对历史人物屈原的怀念。李隆基在《端午》中写道:“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这不仅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端午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提到:“轻汗微微透碧纱,明朝端午浴芳兰。”他以自己沐浴艾叶的情景来表达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追忆和赞美。在他的另一首《浣溪沙·端午》里,他用“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形象地描绘出一个精致而优雅的人物形象,这无疑增添了诗歌的情趣和画面感。

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中通过“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样的夸张手法,将节日中的艾叶包裹成粽子的过程描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看到那被编织成小巧艺术品的艾叶。

边贡在《午日观竞渡》一诗里抒发了对屈原精神深深敬仰之情:“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他的这句充满哲理的话语,让我们回望历史,不仅是为了纪念过去,更是在思考如何继承并发展民族文化。

贝琼则以独特的手法将天气与节日联系起来,在《已酉端午》的开篇就这样写道:“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他通过这种自然界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影响的小小插曲,使整个节庆活动更加生动且具有时代背景意义。

文天祥借着“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的形式,在《端午即事》中表达了一种朴素的心愿,即希望能够像传统一样过上一种简单而纯真的生活。杜甫也曾为自己得到的一件特别礼物所兴奋,在《端伍日赐衣》的最后几句中这样写道:“宫衣亦有名,端伍被恩荣。”

张可久则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场景,他在 《卖花声·怀古》 中说到:阿房舞殿翻罗袖,是金谷名园起玉楼,一隅春光好。这里既包含了对于往昔美好的回忆,也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之上的高贵境界,同时还融入了龙舟竞渡这一典型的祭祀活动元素,使得整首诗变得层次丰富多彩。

舒頔则以其独特的情调和笔触,用“碧艾香蒲处处忙”来描摹出一个忙碌但又充满活力的场面,这样的表现手法让人感到温馨而亲切。

赵蕃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却非常有力地点出了人们为什么要每年都要举行这样的仪式——因为这是向那些逝去英雄们表示哀悼,并继续他们的事业。这可以从他的第一句“我欲问君何意,以此寄三尺春泥”,再推断出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之心。而权德舆则用简洁直接的话语表达祝福,“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欧阳修最后一句,“菖蒲酒美清尊共”,虽只有两个字,但却足以激发出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因为它暗示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欢乐、更多团聚、更多共同分享美好瞬间的时候。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