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诗词流传千古,绘声绘色地记录了这一时节的喜悦与怀念。李隆基在《端午》中写道:“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这不仅描绘了一种节日气氛,还蕴含着对人生无常、春光短暂的感慨。
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抒发了对儿童游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轻汗微微透碧纱,明朝端午浴芳兰。”他的诗句里充满了对自然景物和孩童欢笑的赞美。
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中的“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则展现了他对于传统习俗的一种态度——既尊重又自觉扬弃。他不盲目跟从,但仍然能够享受节日带来的愉悦。
边贡以屈原为题材,在《午日观竞渡》中表达了深切的情感:“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他的作品让人想起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以及我们今天还能如何缅怀他们。
苏轼再次出现,他在《浣溪沙·端午》的另一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展示了一幅生动的人物画面,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庆祝端午的情景。
贝琼则以风雨交加来形容那一天的情状:“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她的描述增添了一份悲凉,也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被历史埋葬的人们。
文天祥借此机会寄予朋友,以最简单而真挚的话语表达友谊: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这是一封跨越时间空间的信件,是一种纯净的心意交流。
杜甫也曾有所记载,他在《端午日赐衣》中提到“宫衣亦有名”,反映出当时贵族阶层对服饰的一种追求。这样的细节让我们更容易理解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张可久通过其诗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繁华富饶的地方:“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这样的场景是多么壮丽,也是多么令人遐思!
舒頔则以植物之香来点燃我们的想象力,“碧艾香蒲处处忙”。他的文字简洁而优雅,让人仿佛闻到了那阵阵清新花香一般心情舒畅起来。
赵蕃用几笔勾勒出了一幅静谧但充满忧伤的小小画面:年年如此,又回头望去,如同为了某些陈旧的问题感到哀痛。“年年端午风兼雨,如为屈原陈昔冤。”
最后的是权德舆,他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个完整的情境——良辰当五日,一家团聚祝福千年。这样的温馨场景,无疑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幸福生活的一部分。而欧阳修,则将自己的快乐融入酒曲之中——菖蒲酒美清尊共。这正如现代人的许多社交活动,将饮食作为社交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