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末日谁继位的秘密

0

明朝内阁制简介:权力与矛盾的交织

明朝内阁是从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逐渐成为明朝行政中枢。辅臣的人数不定,一人至七人,不同称呼为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仅具顾问身份,皇帝拥有最终决定权力,而大学士很少参与决策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明仁宗、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其地位达到宰相之列,可以压制六部。不过,即使首席内阁大学士有票拟权力,但需依赖内部太监送达批红。而首辅大学士职权如丞相,却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明朝内阁制特点:

形成时期长且始终未取得法定的地位,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但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所以内阁进展缓慢。

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尽管有严嵩和张居正这样的显赫人物,但他们都不得不乘机行事。

内阁受制于司礼监,有深刻的矛盾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因此,他们之间只能激烈争夺而非真正协调。

内 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这种矛盾导致了两者间不断斗争,最终影响了国家治理效率。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对抗司礼监还是与六部竞争中,都显示出明代内 阁并未能真正稳固其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只能被动应付各种政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如何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如何确立一个能够有效监督和约束皇权以及宦官势力的制度体系,是当时及后世学者们探讨的问题之一。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