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本之争历时十余年,始于万历帝(明神宗)对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的太子之位争夺。朝臣多拥护长子的继承权,但明神宗偏爱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并有意立为太子。两派观点僵持不下,最终由仁宗妥协解决。
据说,万历十四年,首辅申时行上疏主张立皇长子为太子,而后宫郑贵妃被封为皇贵妃,使得大臣怀疑将废长立幼。户科给事中姜应麟等人力排众议奏请册立东宫,却遭到明神宗的打压。
随着时间推移,大臣们不断上书要求册立皇长子,但明神宗因私生活放纵而忽视政务。礼部尚书洪乃春反对隐私干政,被廷杖致死。此事件激化了朝中的矛盾和对后宫干政的愤慨。
在此背景下,大学士王锡爵提议三王并封,以待善者继位,这一建议引起轩然大波。大臣们认为这一举措无异于质疑朱常洛的合法性,因此指责王锡爵阿谀顺从。这次事件最终迫使明神宗收回其意图,国本之争才得以暂时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