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那些事儿结尾十字围里的小站稻徐光启的梦想种子(图)

0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津南地区的小站稻种植之梦想,被徐光启与利玛窦共同铭记。他们深知,早在宋辽交界时期,便有何承矩提倡屯田种稻,这一理念得到了宋太宗的赞同,并被实施于津南一带。元代继续推广,而到了明代,这一传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万历年间,天津巡抚万世德开垦海岸荒地,将其变为良田。汪应蛟继任后,更是大力推行军民合作的农垦政策,他不仅招募民工开垦,还亲自参与劳动。在他的努力下,小站稻成了这一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

为了确保水利设施完善和耕作效率高,人们采用了“十字围”方式进行耕作。这是一种特殊的围田方法,它结合了江南的围田技术,以防止洪水泛滥,同时利用海河的一日两潮来灌溉和排放尾水,使土壤变得肥沃。此法适用于低洼或地表水丰沛地区,如今依然对当地农业生产产生深远影响。

徐光启作为杰出的科学家,不仅研究过改良盐碱土,还将他在天津所学到的经验总结成《农政全书》中的重要章节。他尝试引入来自江南优质的小麦种子,并且成功地提高了产量。在他的指导下,小站稻不仅增强了土地质量,也促进了周边区域的地力提升,从而形成了一套既节约又有效的心理、病虫害管理体系,即所谓的一水二旱倒茬轮作制。

随着战乱不断发生,大批难民涌入天津,他们需要稳定的生活来源。因此,在天启年间,再次出现了一股屯田热潮,其中包括张慎言提出的屯田奏议,以及卢观象等人的实践创新,他们通过不同的开放和灌溉方式,让小站稻成为新生的希望。而董应举则通过购买大量荒废土地并实施类似汪应蛟的措施,最终实现了巨大的收益。

此外,在左光斗提议下,由卢观象负责试点建立“屯学”,这不仅培养出了一批懂得耕作的人才,还促进了社会稳定,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生机。这一切,都证明了小站稻与徐光启心中的那份梦想,是如何一步步转化为现实,为那个时代注入活力和希望。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