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员外这个称呼相当于政协委员的角色。员外这个词原本指的是正员以外的官员,在明朝以后,它成为了一种闲职,不再与科举考试直接相关,而是逐渐与财富和地位联系起来。只要愿意花费一定的银子,即使是地主或商人,都可以捐助一份资金来购买一个员外官职位。
关于员外这一称呼的具体出处,我们可以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找到答案:
在《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个开线铺的员外张士廉年过六旬,妈妈死后,孑然一身,并无儿女。”这段文字说明了在那个时代,一些有钱的地主或者商人会被尊称为“员外”,而且这种称呼并不总是与某个特定的官职相对应。
在《灰阑记》第二折中提到:“不是什么员外,俺们这里有几贯钱的人,都称他做员 外,无过是个土财主,没有真正的官职。”这段话进一步强调了在当时,“員外”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拥有正式官衔但财富丰厚的人。
最后,《三侠五义》第五十四回中的对话也提供了一些线索。在对话中,有人说:“你称呼員外。”而对方则回答:“員 外在上,听老儿诉禀。”这样的对话表明,在那个时代,“員 外”是一个能够获得尊敬和信任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能够倾听他人诉说的角色。这可能意味着“員 外”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位象征,更是一种社交地位或者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综上所述,“員 外”这一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发生了变化,从最初作为一种低级别官吏职务发展成为一种表示高门第、有钱人的荣誉头衔,最终演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政协委员,这个人物代表的是民间智库,对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建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