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员外这个称呼相当于政协委员的角色。员外这个词原来的含义是指正规官职之外的官员,在明朝之后,员外郎这种职位变成了一个闲置的位置,不再与科举考试直接相关,而是逐渐与财富和地位挂钩,只要愿意投入金钱,地主和商人都可以通过捐赠来获得这样的官职。
关于员外具体来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处文学作品中找到:
在《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中提到:“一个开线铺的员外张士廉年过六旬,妈妈死后,孑然一身,并无儿女。” 这里描述了一个名叫张士廉的地主,他虽然没有儿子,但因为有钱,所以被尊称为“员外”。
《灰阑记》第二折中写道:“不是什么员外,俺们这里有几贯钱的人,都称他做员外,无过是个土财主,没有正式职务。” 这段文字表明在当时,如果一个人有不少银两,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起个“員外”的雅号,即使他并没有真正的官职。
在《三侠五义》第五十四回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白玉堂笑着说,“那老者不要害怕。我非山贼盗寇,也不是甚么大寨主。” 伴随的人说,“你称呼員 外。” 郭老人回答,“員 外在上,我听您诉禀吧!” 随后便详细地说了一番。他带领女儿去瓜州找亲戚,被胡烈截住,因为未允许提亲,将小老者囚禁在山洞里,说了又是一番。
从这些文献资料来看,員 外 的身份越来越多元化,从原本的一个闲置官职,现在已经被用作一种荣誉头衔,用以尊敬那些拥有实力、财富或地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