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第七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之方苞开启智慧之花的盛会

0

方苞,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被尊为桐城派散文之父,与姚鼐、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方苞自幼聪慧过人,从小便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他在四岁时就能创作对联,在五岁时能够背诵古典文献,并在六岁时随家迁居江宁旧居。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他返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此后,他于二十四岁那年来到京城,进入国子监,与当地的文人交往甚广,其名声迅速传播开来,被誉为“江南第一”。

他的文章风格独特而深邃,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李光地大学士曾赞赏他的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方苞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而且还参与了多项政治活动。在康熙四十五年,他考取进士第四名,但因母病未及殿试。然而,这段时间并不平静,因为《南山集》案件爆发了,使得他被株连下狱。但即便是在狱中,他依然坚持著书写作,最终完成了《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两部重要著作。

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最终免去了死刑,对他进行释放,并授予他以平民身份入南书房作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此后,他继续担任各种职务,如编修《乐律》,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等。在雍正年间,他被提升为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并负责多项重要史志编纂工作。

尽管在乾隆年间遭受了一次谴责,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的事业发展。他一直致力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最终因病回到故乡生活。在那里,他继续著述直至去世。方苞卒于乾隆十四年八月十八日(1749年9月29日),享寿八十二岁,其遗体葬于江苏。

方苞的一生围绕着儒家经典与程朱理学展开。他坚信通过遵循古法规,可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一思想被称为“义法说”,成为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石。他提倡文字必须既有道德追求又有严谨逻辑,是对清代散文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至今,这些思想仍然影响着全国范围内的学术界,为其赢得了鼻祖的地位。

方苞留下的作品丰富多彩,其中包括《周官集注》、《周官析疑》、《仪礼析疑》等重要著作,以及许多诗歌作品如《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等,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深厚文化底蕴。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